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政策率先在北京落地。6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医保局获悉,自7月1日起,包括促排卵检查、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等在内的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将纳入北京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甲类报销范围。
(资料图)
业内分析指出,甲类意味着16项辅助生殖技术花费可以进入医保报销范围,再按职工居民门诊医保比例报销,最高可省下数万元的花销,让更多想要孩子但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拥有做试管婴儿的机会。另外,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也将给辅助生殖相关企业带来利好。
北京市医保局表示,北京将16项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甲类报销范围。新政策将为有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服务需求的参保人员提供费用保障支撑。
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具体包括促排卵检查、精子优选处理、精子优选处理-密度梯度离心法、宫腔内人工授精术、精液冷冻复苏、经阴道穿刺采卵术、胚胎形态学评估、囊胚培养、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术、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单基因病诊断、染色体疾病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囊胚/卵裂球/极体活检术、睾丸/附睾精子分离、冷冻胚胎复苏等。
具体报销多少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按照国家医保政策规定,北京本次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甲类报销范围”,意味着16项辅助生殖技术花费可以进入医保报销范围,并按医保比例报销。
而根据北京医保局发布的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表价格细则,最便宜的项目促排卵检查需要100元一次,最贵的项目胚胎单基因病诊断,每个胚胎需5050元。
“这些都是单次的价格,但通常试管婴儿不一定一次就能成功,多次进行的话省下的花费将高达数万元,可以让更多想要孩子但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拥有做试管婴儿的机会。”一位做过试管婴儿的杨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同时,北京新生儿医保待遇实现出生即享。父母一方为北京户籍的新生儿,出生后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可在北京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个人只需缴纳自付费用,无需全额垫付医疗费用,进一步减轻婴幼儿家庭未及时参保医疗费用垫付压力。
此外,已购买2023年北京普惠健康保的适龄已婚女性参保人,经指定医院医生诊断后,如需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可凭医生诊断证明和处方,到指定药店享受一个促排和一个移植周期的6折特定辅助生殖药品用药权益,包含促排卵用药(果纳芬)、拮抗剂方案用药(思则凯)、黄体支持用药(雪诺同)等3款药品。一年的药品折扣权益,最高可以减免5000元。
·市场调查 ·
辅助生殖市场竞争将转向服务与技术
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代/二代试管婴儿每个周期治疗费用是3万-5万元不等,三代试管婴儿每个周期治疗费用4万-6万元不等,一个周期需要耗时2-3个月。辅助生殖服务纳入医保将缓解不孕不育家庭支付压力。
另从整个市场来看,或有望拉动上游药物、检测以及下游民营医院的增长,但竞争也将向服务、成功率等因素集中。
覆盖体外受精一半费用
在做完体外受精后,李女士等待做下一步的受精卵移植术。若手术失败,这意味着花了钱白受罪,还得从头再来。一份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万名试管婴儿诞生。
“试管婴儿”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俗称,是将不孕不育夫妇的精子和卵子取出体外,在外培养系统中完成受精并发育成胚胎后,再将胚胎移植入子宫腔内以实现妊娠的技术,是辅助生殖的核心技术。
据业内人士介绍,做试管婴儿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也有很多移植不成功的,比如胚胎成功着床了,但是没过多久突然又是个空囊,或者移植的时候是健康的胚胎,但是移植到母体之后并没有“发芽”,又或者一段时间后,突然胎停,这些情况挺多的。
据一民营医院CEO介绍,一个周期的人工受精费用大约在3.5万-8.5万元,大多数夫妇需要做四五个周期的体外受精;每个周期的成功率约30%,医保可能会覆盖一个周期的体外受精费用的一半左右。
利好产业链
在此次北京纳入医保的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中,“宫腔内人工授精术”“体外受精胚胎培养”两项技术属于人工授精,“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属于二代试管婴儿,“胚胎单基因病诊断”“染色体疾病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检测”“囊胚/卵裂球/极体活检术”3项技术属于三代试管婴儿。
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主要面向高龄、高危,以及一方染色体异常或者生育过有缺陷孩子的夫妻。即通过胚胎植入前的遗传学检测,筛选无遗传学疾病的胚胎,植入宫腔,从而获得遗传学正常胎儿,包括胚胎植入前染色体结构重排检测(PGT-SR)、非整倍体胚胎筛查(PGT-A)以及单基因遗传病胚胎植入前筛查(PGT-M)。
“在过去十年,国内辅助生殖技术发展很快。”贝瑞基因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涉及基因检测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胚胎的筛查PGS、PGT,即公司推出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产品——科孕安,这属于第三代辅助生殖技术,也在本次纳入北京基本医保的16项技术之中。
在贝瑞基因相关负责人看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政策的最终落地不仅可以为具有生育意愿的人群提供更多保障,同时政策的扶持也势必会推动行业的发展,更快解决技术端的“卡脖子”难题,提升市场空间。
千亿市场可期
从产业链上看,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为辅助生殖材料供应商,包括辅助生殖用药,辅助生殖检测试剂、取卵针、冷冻液等耗材、在整个辅助生殖的过程当中(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IVF),均需要相应的药物进行辅助支持;在辅助生殖市场中,药物的费用占到34%;中游环节主体为IVF服务提供商,包括公立医疗机构与私立医疗机构等,由于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发展期较短,且医疗属性强、壁垒较高,因此超过90%的医疗机构,具有资质者为公立的医疗机构,产业链下游涉及辅助生殖行业相关的平台机构及接受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IVF服务的患者。
我国作为辅助生殖的新兴市场,近年来维持较高的增速。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2017年以来,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由22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7%。目前“三孩”政策出台,市场服务需求增加,将会进一步刺激中国辅助生殖市场增长,预计2023年中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将达690亿元。
据《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指导原则(2021版)》计算,截至2025年,我国辅助生殖机构数或将达到616家,其中开展PGT的机构将从现有的78家增加到185家。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